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同往年一样,各民主党派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以提案形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 **杠杆放大:**配资比例可达1:5,放大投资收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民主党派2024年全国两会的相关提案,提炼出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全国统一大市场、营商环境、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养老、低碳十大全国两会热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民主党派提案围绕新质生产力,从加快科技、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这十大热词,也是全社会对2024年稳中求进、回升向好的关切所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民建中央提案建议导入智能科技元素,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该提案指出,基础研究往往锚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是培养造就科研人才的摇篮,更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目前,我国智能型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仍存在科研赋能型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科研赋能型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影响范围不大、算法原创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等短板。
民革中央和农工党中央分别从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议加强相关基础研究。
民革中央提案指出,当前我国在细胞治疗、生物合成等生物医药技术前沿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存在“试验数量多、质量弱”“基础研究底子薄、顶尖人才少”“科研经费投入高、产出转化低”的问题。
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坚持顶层设计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系统谋划和加强工程生物学、能量生物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碳中和、化工能源、未来食品、药物合成等领域的工程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该提案提出,应强化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加大企业在政府科研基金和项目设置中的参与度。
民建中央则建议,支持新兴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建设实验室。打通企业实验室申报行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渠道。
不过,民营经济实际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仍相对有限。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些规模大、产业链长的中央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整合,带动民企共同发展。
绿色生产力的产业机会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民主党派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低碳先行方面的提案占相当大的比例。
农工党中央提案指出,面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需求,需要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宜率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在绿色建筑发展观念、发展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民革中央提案建议,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政策体系,确保绿色建筑项目建设“环节闭合、全程可控、责任明确”,并完善绿色建筑考核制度。
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民建中央提案建议,启动实施森林生态碳汇重大工程,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有序推进碳汇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汇金融,拓宽林业碳汇项目融资渠道。
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技术革命,统筹推进新能源“建、输、调、用、储”协调发展,提高新能源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三学社中央则从加速推进长时储能技术布局和发展、构建动力储能电池回收利用绿色产业链等角度,对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窗口期。
不过,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也存在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环境有待完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资源依赖海外,标准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和挑战。
民建中央提案建议,强化供应链安全和核心资源保障。加大国内自研汽车芯片替代力度,对关键产品、共性技术精准扶持。积极推动低钴/无钴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产业化,支持电机电控、车载操作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
增强民营企业信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当前,我国各类能源市场独立建设,发展水平不一,使得市场间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不畅。民革中央和民建中央都建议,科学谋划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民建中央还建议,加强全国性政策统筹安排,对地方政府出台的汽车促消费补贴政策进行规范。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但民革中央调研后发现,由于部分政策更迭周期短、部分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较为模糊、创新性活动底线红线不明、失信信用修复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政策落地打折扣。
民革中央提案建议,从推广政策适应调整期制度,细化市场监管等裁量基准,健全失信信用修复机制等方面,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意见建议。会议明确,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立法进程将加快推进。
民建中央提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重大立法、应急立法列入2024年度立法计划,并争取在2024—2025年正式制定出台。
“民营经济的投资信心、企业成长,不能单纯依靠政策,融资难、融资慢、市场准入不平等、选择性监管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法给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政企合作执行难、回款难,“新官不理旧账”等仍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致公党中央提案建议,常态化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对清欠工作推进有力、清偿进度快的地区,可给予增加转移支付等形式奖励。
农村土地等改革关涉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民革中央调研发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由于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抵押融资限制较多,有效需求不足,抵押权变现存在法律障碍等短板,导致银行“不能贷”“不愿贷”“不会贷”“不敢贷”等问题。
民革中央提案建议,提高抵押效率,加强政策激励,加强风险防控与多层次农业信用保证体系保障。
宅基地是农村“三块地”改革中最复杂的领域,目前宅基地改革已进入第二轮试点。
“由于宅基地等农村资源盘活利用途径不畅,导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缺地’成了项目落地的主要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宁波市主委王丽萍表示。
王丽萍建议,相关部委建立协同机制,破解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各类政策障碍,例如优化增减挂钩的复垦指标入库流程,缩短入库时间;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暂时、永久退出等分类实施办法;支持探索依法收回闲置宅基地并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施路径等。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天津市副主委明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以明东所在的医学领域为例,他介绍,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在积极探索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全方位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医学+X”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也包括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
民革中央、民进中央、民建中央、民盟中央、九三学社、致公党中央等民主党派都拟提交相关提案,建议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教育部3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为经济和产业转型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几十年前,普通本科文凭有一定‘含金量’,因此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现在这种观念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社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民主党派提案建议的角度不同。比如,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建立高技能人才长效激励机制,优化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致公党中央提案建议,加大各级政府对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技能培训成本;民盟中央从打造我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路径,建设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多份提案。
人口高质量发展,能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挑战,民主党派提案普遍关切民生,提出了多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提案。
民革中央提案指出,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个人养老金的建立,从制度上补齐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但实践中,个人养老金存在激励效果不佳、投资收益低吸引力不高、公众养老金储备意识不足等问题。为此,提案从优化财税政策、提高产品收益率、加强投资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农工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民盟中央等从加强护理和家政服务角度提出建议,比如开辟职业上升通道,使健康照护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年轻化、高素质化。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各地养老机构的情况来看,我国居家养老的需求在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还能激发企业探索居家上门服务的活力,推动养老行业的整体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人的需求。在AIGC技术让世人惊叹的当下,民主党派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人工智能,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产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农工党中央提案就建议,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破解健康大模型等高端AI芯片底层技术不足、健康信息数据标准化缺乏、集成度不高及要素供给不够等问题。
养老等公共服务也蕴藏着新科技发展的空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就表示,“老龄经济蕴含的海量消费需求,必然催生一系列新科学技术证券etf股票512880,甚至会形成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浪潮,对于应对老龄社会和开发巨大消费潜能至关重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按周配资炒股观点